1、之所以这么设计,是为了预防突发状况下的数据丢失。因为数据都是一段一段的,所以设备存储过程中哪怕突然断电,先前已经被存储的数据也不会因此丧失掉,安全性得到了保障。在设备使用之前,我们需要对每段CAN数据的存储时长进行设置,那当然是越短越好,一般一分钟就可以了。
2、主模块是向从模块发出读写操作的模块,如CPU,DSP等;从模块是接受命令并做出反应的模块,如片上的RAM,AHB/APB 桥等。另外,还有一些模块同时具有两种属性,例如直接存储器存取(DMA)在被编程时是从模块,但在系统读传输数据时必须是主模块。
3、简单环网供电方式实际上,现行的环网两级电压集中供电方式的核心是多支路分束供电,由主变电所35kV母线分别引出几个供电支路,每个支路可挂接3个左右的牵引降压变电所;有来自不同变电所的两个支路通过分段开关互相联通,保证当一个主变电所解裂时另一个主变电所的支援供电。
1、/8088系统中,存储器分段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存储器的管理,使得可以用16位寄存器来寻址20位的内存空间。一个段最大为64KB,最小为16B。存储器一般用来保存程序的中间结果,为随后的指令快速提供操作数,从而避免把中间结果存入内存,再读取内存的操作。
2、分段就是用户可以把自己的作业按逻辑关系划分为若干个段,每个段都是从0开始编址,并有自己的名字和长度。这就相当于程序里边的主函数段、各个子函数段、数据段、栈段等等。要知道在引入分页和分段之前,是通过连续分配方式来管理存储器的,就是说一个进程在内存中是连续存放的。
3、这样,对于80286来说,偏移量为16位,每个段最大为64KB,可提供的虚拟存储空间为1GB(2^30个字节)。对于386和486CPU来说,偏移量为32位,每个段最大为4GB,可提供的虚拟存储空间为2^46=64TB。保护模式下对存储器分段也就是这个原理,这也是为了方便管理存储器而采用的更有效的方法。
4、CPU将1MB存储器空间分成许多逻辑段(.SEGMENT),每个段最大限度为64KB,内部结构中和程序设计时采用逻辑段管理内存,就形成了逻辑地址,表达成“段基地址:偏移地址”。
5、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8086对存储器进行分段管理,将1 M字节的内存储器,分为若干个存储区域,每个区域称为一个段,每一段都在一个连续的区域内,容量最大为64 K字节。合成物理地址时,将段地址左移4位(扩展成20位),再加上16位偏移量。段地址是由8086中的段寄存器提供的。
1、基本分段存储管理方式和基本分页存储管理方式二者的理论基础都是相对差不多的,二者都是建立在内存分区管理思想和程序局部性原理的基础之上。基本分页存储管理方式在存储器管理中,连续分配方式会形成许多“碎片”,虽然可通过“紧凑”方法将许多碎片拼接成可用的大块空间,但须为之付出很大开销。
2、所以相同点就是,两者都属于存储器管理方式中的离散分配方式。都要通过地址映射机构来实现地址变换。不同点就在于,离散分配方式的基本单位的不同,是页还是段。页是信息的物理单位,段是信息的逻辑单位。
3、分页和分段系统在内存管理上有着相似之处,都采用离散分配方式并通过地址映射机制进行地址转换。然而,它们在概念上存在显著的区别。首先,页作为信息的物理单位,分页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离散分配,消除内存中的外部零头,提升内存利用率,这是出于系统管理的需要,而非用户直接的需求。
4、相同点 :分页和分段都属于 离散 分配方式,都要通过数据结构与硬件的配合来实现 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 的映射。 不同点: 将用户进程的逻辑空间 先划分为若干个段, 每个段再划分成若干个页。 进程以页为单位在物理内存中 离散 存放,每个段中被离散存放的页具有 逻辑相关性。
另外,分段存储还可以用于捕获异常信号。不同于单次触发只能捕捉一次,分段存储可以根据调节的存储深度捕获至多上万次。
分段存储器的应用,如在射频脉冲的捕捉中,显著提升了示波器的性能。它能够智能地数字化关键信号区域,如图5和图6所示,即使在高达5 GSa/s的高采样率下,也能保证时间戳的清晰性。
采用FastFrame分段存储技术的示波器,允许把现有的存储器分成一系列段,然后每一次触发后采集的数据只填充其中一段,每次采集都可使用所需的采样率。通过根据测试要求定义触发条件,可以只捕获感兴趣的波形段,然后将捕获的每个事件存储在拥有各自编号的存储段中。
无论是区域触控、脉宽触发,还是分段存储器模式,都旨在确保在高速信号测试中捕捉到每一丝细节。对于串行总线数据,InfiniiVision的分段存储模式确保无失真捕获,同时模板测试功能,包括自动模板和自定义模板,帮助工程师高效验证信号质量并精准定位错误。
其他脉宽小的信号都被忽略了,信号自然看起来也就不再抖动了。我们总结一下就是,示波器要想信号看起来稳定,必须使其捕获的波形呈现周期性,也就是每次捕获到的信号样子要基本一致。然后我们可以利用示波器的各种功能和触发来达到这个目的。比如本文就是采用了分段存储和脉宽触发解决了这个问题。
存储深度的理论可能说了以后还有点迷惑,直接给个实例:有位深圳福田华强北的工程师是专门研发生产屏幕的,需要用示波器测量出苹果平板电脑 ipad 给屏幕上电时的一串脉冲信号,示波器捕捉下来后,他就可以对照着模拟出这段信号。
分段存储管理方式因其独特的优点在信息共享方面表现出色。与分页系统相比,它更易于实现多个进程共享单个或多个分段,并且对分段的保护机制更为简便。以一个多用户系统为例,如40个用户同时运行文本编辑程序,每个用户需要160 KB代码和40 KB数据,总计8 MB内存。
如果文本编辑程序有160 KB的代码和另外40 KB的数据区,则总共需有 8 MB的内存空间来支持40个用户。
为了满足用户和程序员的需求,引入了分段存储管理方式。首先,它简化了编程过程。用户可以根据逻辑关系将作业划分为具有特定名和长度的段,逻辑地址由段名和段内偏移量构成。
引入分段存储管理方式,主要是为了满足用户和程序员的下述一系列需要:1) 方便编程通常,用户把自己的作业按照逻辑关系划分为若干个段,每个段都是从0开始编址,并有自己的名字和长度。因此,希望要访问的逻辑地址是由段名(段号)和段内偏移量(段内地址)决定的。
二.分段存储管理 基本思想 将用户程序地址空间分成若干个大小不等的段,每段可以定义一组相对完整的逻辑信息。存储分配时,以段为单位,段与段在内存中可以不相邻接,也实现了离散分配。